采茶调,黄梅香,悠悠古韵流传长,那鹊桥千里来相会的牛郎织女,那为爱情留恋凡间的七仙女,都通过黄梅戏好似一本画卷在我们的眼前流转。
梦回千百年,戏中辗转,让我们一起听着这黄梅小调,一同欣赏这一独具魅力的戏曲剧种,穿越戏中人生,感受黄梅戏的艺术之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2006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Ⅳ-60。黄梅戏要分为“大戏”和“小戏”两大门类。其中,大戏包括正脸、旦脸、丑脸、生脸等角色,小戏则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黄梅县,因此在安徽省及周边地区最为流行。此外,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也有一定的黄梅戏传承。
黄梅戏的唱腔清新、抒情,以“黄梅腔”为主要表现形式。这种腔调音域宽广,音色柔美,富有感染力。还结合了我们熟知的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的使用,婉转悠扬,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
黄梅戏的表演注重细腻、真实,强调情感的传达。演员们通过肢体动作、眼神交流等方式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黄梅戏的剧情多以爱情、家庭、历史传奇为题材,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情。典型作品代表有《女驸马》《梁祝》《天仙配》,也许你不熟悉黄梅戏,但相信你一定听过这几段这悠扬动听的旋律,“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英台不是女儿身,因何耳上有环痕?”“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仅仅几句耳熟能详的悠悠小调,仿佛就将红袍状元冯素珍,梁祝可歌可泣的爱情和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董永和七仙女这一幅幅情景铺陈在我们眼前,这就属于黄梅戏的感染力。


黄梅戏的传承项目包括剧本、唱词、音乐、舞台布景等。其中,制作技法包括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的传承。
黄梅戏的剧目分为正脸、旦脸、丑脸、生脸等不同类型,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黄梅戏的生旦丑皆由男演员扮演,正式班社成立后,花旦穿好看的绣花鞋,彩旦穿蓝褂子、花裤子。新中国成立以后,服饰大有改进,才出现很多做工精良的演出服。

黄梅戏与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段缘分——回忆安徽“请水寨暴动”时期潜(山)岳(西)流域的黄梅戏活动。
1930年农历正月初六,潜山县的后北乡(今为岳西县),爆发了有名的请水寨大暴动。当时的群众唱道∶“正月里,正月正,红军司令王效亭,工农来把革命办,不干革命活不成。二月里,杏花开,红军扎在请水寨,周围四转糊标语,活捉土豪反动派。”

在艰苦的条件下,当时的领导同志提出“从斗争中争取群众”的口号,十分注意利用文艺形式宣传革命。至今,在大别山的深山丛中,仍旧流传着黄梅 调演革命戏的佳话。1930年,在请水寨的大白果树下都演过反映当时斗争的新型黄梅调。这是黄梅戏史上第一次演出革命的现代戏。
红军师长饰演戏中主角,大多作品再现实时斗争需要原创之作。

《妇女自叹》是个单篇,运用了黄梅调《苦媳妇自叹》的形式,唱出了妇女身上的封建重压,指出妇女革命的道路。当时这些黄梅戏剧本的作者大多数担任着繁重的领导职务,是在率领群众进行殊死斗争的时候写下的。作者和演员们作为群众斗争中的一员,出于革命的忠诚,把耳濡目染的生活真实和崇高的革命理想相结合,写下了也演出了这些爱憎分明、具有一定思想性的作品。这在黄梅戏史上可谓是书写了最为璀璨夺目的一笔。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也在海外享有较高声誉。作为一种戏曲表达形式,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领悟黄梅戏艺术价值的真谛。
文字 | 田欣雨(汉语第一党支部)
音频 | 刘芷月(汉语第一党支部)
排版 | 刘芷月 (汉语第一党支部)
排版整理 | 吴雪敏
执行编辑 | 蒋嘉豪 李锦凤 张恬
责任编辑 | 陈节 杨乃杰
终审 | 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