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集团tyc151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太阳集团tyc151新闻 > 正文

“我们都是八十年的受益者”——《南方论坛》第六十四讲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16-03-30 来源:太阳集团tyc151 阅读:

晚7点,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作客《南方论坛》系列讲座第六十四讲,以“八十年代的我们”为题作了精彩演讲。讲座由我系主任孙立教授主持,公司党委书记陈腾华、我系副主任李克和教授出席了讲座,当晚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陈平原教授以一个人文学者的眼光回顾他所经历的八十年代,讲述八十年代知识青年的挣扎与奋起。

“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

陈教授播放了《一无所有》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两首八十年代的经典老歌,两首一悲一喜的曲目抒发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由绝望哀伤转向积极奋发的心理过程。陈教授表示,在国家刚告别动荡年代的大背景下,这些八十年代年轻人从迷茫中挣脱出来,纷纷负起时代的使命,争当“时代的弄潮儿”。

“在八十年代,我们从希望的田野上走向一无所有,然后,在一无所有中挣扎出来,最后走向九十年代。”作为当时知青的一员,陈教授感慨地说。

“我们是时代的受益者”

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陈平原感叹,当年有不少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样对八十年代怀揣着一腔热情,可惜有的人未能跨过高考这道坎,“只能回乡当农民,将自己的希望寄托给下一代”,他们是这个时代的牺牲者。“现在能够发声的,都是时代的受益者”,而他就是其中的一个。

陈教授于1978年至1984年期间,在中山大学走过了本科和硕士的求员工涯,198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本科阶段,他和同学创办了他的第一本杂志《红豆》,尽管只出了七期,“这是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国唯一一本铅印的文学刊物”。

1984年,陈教授进入北京大学读博,与钱理群、黄子平创办了以聊天的形式探讨中国文学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体现出新一代学者对中国文学的思考,陈教授认为这是“思想的草稿”。陈教授说,当时他是三人当中学术最浅的,但钱理群和黄子平推举他做当年北大博士生的代表,“要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让年轻人闯出来,是八十年代特有的气象与风度。”

人文学者眼中的“八十年代”

陈教授认为,八十年代是一个理想主义年代,也有它残酷的一面。“也许是由于时间的过去,我们忘记了曾经的沧桑。”陈教授以一个人文学者的眼光来回顾总结八十年代,“那是思想解放与西学优生的年代;那是文学与哲学引领风骚的年代;那是学院体制恢复与重建的年代;那是散文时代来临的年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陈教授勉励在座同学们:“生得逢时的我们,水平不一定就很高;生不逢时的你们,只要肯努力,某天时来运转机就会有好的发展。”

讲座尾声,系主任孙立教授代表我系向陈教授赠送礼物,并合影留念。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返回】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太阳集团tyc151 一号教学楼

太阳集团tyc151 太阳集团tyc151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020-61787351(学工办)


版权所有 © 太阳集团tyc151(中国)有限公司